当前所在位置:

乌拉特前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乌拉特前旗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08月11日 编辑: 来源:乌拉特前旗发改局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旗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好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我旗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创乌拉特前旗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十一五”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旗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2亿元, “十一五”年均增长 1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161, “十一五”年均增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54亿元,“十一五”累计完成 258.1 亿元,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有效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达到11.86亿元,年均增长 25.6%

  ——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牧业通过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养殖业比重明显上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工业通过扶持引进,构建起新的产业框架,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有效地发挥了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的功能。在城镇新区和工业园区的拉动下,城镇化步伐加快,全旗城镇化率由 28.42 %提高到 33.5 %,乌拉山镇生产总值占全旗的比重达到 44.5 %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加强山旱牧区机电井低压管道配套、排水配套工程建设,解决了13.8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了一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亿多元,完成新修油路534公里、通村砂石路871公里、改造危桥11座,初步形成了“六横五纵十四出口”的公路网络,通行能力和通达水平明显提高。新建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2座,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变电站14座,提高了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农村牧区改革继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粮食流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度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旗科技、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事业欠帐多的状况得到了初步转变。2010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26元和 7924 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13.3%。群众住房、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条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二)发展环境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乌拉特前旗面临的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有利于大发展的内外环境,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看,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我区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我旗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二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主导作用日趋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特别是我旗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旺盛市场需求条件。三是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剧,特别是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北上西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我旗承接产业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四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战略举措深入推进,特别是加快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建设,为我旗发展创造了优越政策条件。五是自治区大力推进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建设和呼包鄂一体化发展,为我旗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周边地区及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旗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我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拓展了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协作环境。

  从内部因素看,我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内部支撑条件:一是区位优越。我旗东与重工业城市包头毗邻,南与能源基地鄂尔多斯隔黄河相望,北承接蒙古国资源,处于“呼包鄂”经济带边缘和产业富集区,有利于接受辐射,借势发展,错位发展。二是交通便捷。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横穿旗境而过,旗政府所在地乌拉山镇,距离包头机场仅100公里,正在修建的连通鄂尔多斯的黄河大桥和乌锡、西金、甘泉三条铁路将使前旗交通更加通畅便捷,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是地下资源丰富。我旗矿产种类齐全、蕴量丰富,发现的40多种矿种中铁矿石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石灰石储量2.3亿吨、石英岩储量8000万吨、白云岩储量1亿吨,硫、沸石、膨润土、溶剂硅石、珍珠岩等矿种储量也较高,为我旗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四是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我旗处于全国条件优越的自流灌区河套平原,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是理想的农作物种植基地,拥有可耕地205万亩,草牧场635万亩,盛产小麦、玉米、甜菜、葵花、籽瓜、西瓜、蜜瓜、土豆、枸杞以及肉羊、肉牛、奶牛、猪等农畜产品,具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良好的条件。五是水资源十分充足。我旗境内分布了众多湖泊,仅乌梁素海面积就有44万亩,黄河流经我旗过境长有160公里,且河套平原地下水蕴藏量非常丰富,水质较好,为经济社会特别是重化工业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旗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旗传统增长模式的条件和动力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大。二是我旗经济总量和实力与全区先进旗县区仍有不小差距,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不够充分,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高;农牧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水平有待于提升。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农牧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四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需要提高,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镇化水平较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有待加强,社会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六是生态脆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统筹处理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继续又快又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坚持富民强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成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上一个重要节点,努力建设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乌拉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立足我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市场的有效需求和产业转移、区域协作的趋势,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构筑“两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

  ——巴彦淖尔市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依托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化工、冶金、建材等项目,做大做强重化工业,特别是要依托蒙古国和鄂尔多斯的煤炭、以及自身的水资源优势,围绕煤的洁净利用,发展煤化工延伸产业,成为巴彦淖尔市乃至“沿黄沿线”经济带重要的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基地。

  ——内蒙古西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绿色生态型农畜产品开发为重点,做大基地,做强龙头,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绿色品牌,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重点发展粮食、葵花、番茄、瓜类、枸杞、马铃薯、小杂粮、特色水产养殖等特色产品,建成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沿黄沿线”经济带煤炭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依托黄河大桥、乌锡铁路、西甘铁路和高速公路,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汇集蒙古国、乌海、鄂尔多斯等地的煤炭资源,加快金威煤炭物流园区和西小召煤炭物流配套区建设,成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现代化煤炭物流中心。

  ——“沿黄沿线”经济带旅游中心。利用好乌梁素海、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维信国际高尔夫度假村、小佘太秦长城、阴山岩画、秦汉古城遗迹等著名景点,搞好旅游总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在加快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务、会议和度假等现代旅游,建成呼包鄂区域休闲旅游圣地、“沿黄沿线”经济带旅游中心。

  ——“沿黄沿线”经济带中心城镇。加快乌拉山镇新区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城镇规模,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成为杭锦能源化工基地和我旗沿黄工业园区建设生活配套区,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人居环境优美的呼包鄂区域卫星城镇、内蒙古“沿黄沿线”经济带中心城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三化”互动,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旗和人才强旗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逐步向以资源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同步规划,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借助各种外部力量,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加速融入周边发展,扩大区域交流合作。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旗各族人民。

    (三)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按2010年当年价计算,到2015年达到2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9%,达到 68800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4.461.024.6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30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达到161.4亿元。

  ——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2.5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

  ——资源环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300天,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20平方米,“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 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5万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牧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以上。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第二章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紧紧围绕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标,把夯实农牧业基础作为工作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强农牧惠农政策,强化科技服务与执法管理,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全旗农牧业和农牧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巩固商品粮基地地位,建设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实施粮食增产项目,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新格局。耕地面积稳定发展到21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确保10亿斤以上,每年增长10%。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抓大户、建小区”的发展模式,加强生猪、奶牛、肉羊、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推广舍饲圈养,建设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牲畜饲养规模达到500万头只,其中肉羊400万只、奶牛2万头、绒山羊60万只、生猪38万。到“十二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9.2亿元,年均增长5%

  二、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

     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模式,壮大原料基地地实力。重点发展100万亩的沿黄葵花产业带,10万亩的套内番茄产业带,10万亩的前山枸杞产业带及6万亩(设施面积2万亩)设施农业,建设无公害有机蔬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前山架豆、黑柳子香瓜、后山马铃薯、小杂粮、套内西甜瓜等特色产业。新安、大佘太、明安镇等地重点发展巴美肉羊,牧区和山旱区重点发展二狼山白绒羊,城郊地区重点发展奶牛,套内及前山部分地区重点发展养猪业,乌梁素海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鸭鹅养殖,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

   三、培育龙头企业加工优势

  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农字号”企业,重点加强桥南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逐步把园区打造成全旗衣畜产品加工聚集区和产业化发展的引擎;着力抓好腾瑞、六万易牛、再兴农、丰原等项目的建设,支持泰盛、中根番茄公司新上深加工生产线,争取在后山地区引进一家日处理3000吨番茄的加工企业,积极推进荷兰迪卡公司万吨枸杞深加工及2万亩枸杞基地项目,改变我旗农业发展有基地、无龙头的局面。

  四、推进特种水产养殖

  发挥我旗水产养殖的优势,重点建设乌梁素海周边河蟹、前山巴音花河蟹、西小召河蟹、乌梁素海周边乌鳢和沿黄河鲤鱼等5个养殖带,重点实施8个渔业项目:一是建设鱼种繁育基地,开发连片鱼塘200亩,育苗温室3座;二是改造3个河蟹养殖带,把养殖规模由现在的6000亩,扩大到12000亩;三是改造乌鳢养殖池1000亩,完善配套设施;四是建立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鳖等出口创汇水产品;五是改造常规鱼类精养池塘2000亩,完善配套设施;六是扩大沿黄河鲤鱼养殖规模,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1000亩;七是建立集观赏鱼养殖与水族装潢为一体的养殖基地;八是建立规范高效“生态养鱼”示范区。

  五、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按照市委政府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部署,重点发展3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前山地区重点扶持先锋镇在山顶村周边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空和大棚,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反季节瓜果和食用菌,辐射带动白彦花镇、乌拉山镇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大棚,形成前山设施农业产业带;后山地区重点扶持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大棚,辐射带动大佘太镇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高档果品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后山设施农业产业带;在乌梁素海附近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温室,发展花卉生产。

  六、增强农牧业服务保障能力

  农技推广。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使用,主推高产机收品种,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加强科技园区和监控点建设,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番茄、瓜类起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农业丰收增产提供强有力保障。

  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行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健全流转信息、含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纠纷调处服务体系,实施规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促进集约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

  培训转移。围绕提高农牧民生产技能和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用人单位、培训机构、部门行业的积极性,重点培训实用技术、市场经营知识、政策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能力、市场驾驭能力、法制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力争到十二五期末,90%以上农牧民掌握两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牧区富余劳动人员掌握三门转移就业技术,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假冒农业投入品及禁用农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打击力度,严禁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领域。抓好蔬菜农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监督执法,重点打击假冒标志行为。对重点污染源区要实行重点监控,严厉控制工业“三废”、城市拉圾、农村养殖粪便对基地的污染。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粮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94%96%以上。

  七、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组织建设

  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扶持一专一业合作社发展,增强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主导产业,通过项目扶持、优化环境,着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农业生产引种、培训管理及技术服务由合作社统一组织、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外销,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

  八、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

  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搞好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乡村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加快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村牧区,加大用于农村牧区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实现农牧民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学。全面巩固提高农村牧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场所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产救助和灾民救济制度。

  第三章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加快发展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战略,立足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区位优势,依托包头市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优势,承接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优势,发挥我旗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力争“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新建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循环性好、经济效益显著、能源消耗少的项目,使我旗工业经济在结构上实现优化、在质量上取得提升、在规模上得到壮大,成为“沿黄沿线”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123.8亿元,年均递增20.9%。  

  一、做大做强重点产业

  ——冶金产业。围绕自治区建设包钢-包头特钢-乌拉特前旗黑柳沟工业集中区,做好配套加工产业,打造“氧化球团一还原铁一一特种钢” 特色产业链,实现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500万吨钢联一期年产50万吨特种钢项目,力争实施年产80万吨还原铁项目、两条年产12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完成建设4万吨金属镁及其配套项目。到十二五末,全旗钢铁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

  ——化工产业。依托内蒙古新湖化工有限公司等已有的产业基础,打造“煤化工产业一有机及精细化工产业-一交易市场” 特色产业链。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内蒙古新湖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电石、150万吨水泥、40万吨离子膜烧碱、100万吨蓝碳、100万吨石灰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包钢200万吨煤化工项目和金亚镁业120万吨捣固焦项目,加快推进制酸和磷二胺项目。到十二五末,全旗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

  ——电力产业。优先发展热源保障性项目、新技术替代煤炭发电项目、利用自然资源发电项目、保障性用电发电项目,打造“电力一一电石一一PVC一一PVC型材加工”特色产业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蒙能背压式发电机组、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PVC配套发电等项目。到十二五末,全旗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达到144万千瓦,增加值达到10亿元。

  ——食品工业。充分发挥食品工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10万吨番茄酱生产线、1万吨枸杞深加工、5万吨葵仁、后山地区天然绿色小杂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到十二五末,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

  ——水泥建材业。抓住同达公司与中建材公司合作的有利时机,重点支持新建12条日产5000吨水泥孰料生产线,利用50万吨PVC项目产生的电石废渣,生产150万吨水泥项目。支持40万平方米佘太翠高档建设筑装饰玉石板板、100万平方米人造玉石板等项目,做大玉石产业,打造“玉石资源一高档建筑装饰品一文化艺术品一交易市场”特色产业链。到十二五末,水泥熟料产能达到650万吨,水泥建材产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

  ——造纸工业。重构造纸工业新优势,重点实施金星和中冶美利两个企业的整体搬迁项目,使纸品趋向中高档发展,设备趋向节能环保型发展,推动造纸工业,稳定生产,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造纸工业产能突破30万吨,增加值达到7亿元。

  ——装备制造业。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我旗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依托车辆改装生产线,积极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支持1万辆特种车改装项目,打造“机械制造成一一汽车零部件一一汽车制造” 特色产业链。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科学进行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依托区位、交通、资源聚集、产业基础等优势,打破行政区划,加快区域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相互交融促进,把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旗乃至全市建设沿黄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主动承接呼包鄂经济辐射,进一步加大与呼包鄂地区产业协调合作力度。

  ——加强环境建设。对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实行“开放式服务、封闭式管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减少外来干涉,提高办事效率。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经旗里认可的项目,在项目审批上实行“一会制”制度。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60万千瓦自备机组,形成电力新优势。

  ——创新运作模式。重点争取周边优势产业的产能提升项目,对园区重大引资项目要重点跟踪、重点服务、重点督查,确保项目如期进资、开工和竣工投产。积极引导和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转变。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拓宽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途径。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先导,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多元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抓好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5亿元,年均增长18%

  一、壮大商贸物流业

  商贸流通以市场建设为框架,根据现实需要重点抓好煤炭市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城乡中小超市。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使市场真正起到引导消费,指导生产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新型业态,开发特色产品、创新经营方式。餐饮业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宾馆店的档次,改善中低档饭店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利用我旗农畜土特产开发现代快餐、方便特色食品。

  物流业立足满足我旗生产生活需要,贯通沿黄沿线经济带物流通道,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建成煤炭、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外贸进出口三大物流中心园区,构建三大中心集镇(西小召、白彦花、大佘太)商业圈,建成九个综合交易市场(在每个苏木镇建一个市场)和 “新网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四大网络工程”(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网络、农副畜产品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流通领域信息平台,发展23家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服务周全、安全有序的物流体系。

  二、开发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旗旅游资源丰富和临近“呼包鄂”经济圈的优势,以新型业态定位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构建旅游功能区,树立乌拉特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打好秀水、山色、草原、农业观光、历史文化等五张休闲旅游牌。利用自治区把乌拉特前旗列为全区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重要机遇,与呼包鄂地区旅游景区形成线路化、日程化、网络化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品牌共享,形成吸引力较强的精品旅游线路。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着力建设乌拉山镇、白彦花镇、额尔登布拉格苏木三个旅游中心城镇;积极打造维信国际高尔夫度假村、乌梁素海与阿力奔草原综合旅游区、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全国品牌;重点开发南部乌拉山河套风光、中部乌梁素海阿力奔度假、东部小佘太文化风情三个旅游板块;开发包装好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五大旅游产品;适时办好中国·乌拉特前旗草原文化节暨那达慕大会、乌梁素海观鸟节、维信草原高尔夫冠军赛、乌拉山森林旅游节、枸杞生态旅游节、黄河香瓜旅游节六大旅游节会;着力打造以乌拉山镇为中心“一小时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加强旅游服务体系、服务队伍建设,抓好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训,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行社,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集团公司,实现旅游业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扶持一批上档次、上等级的旅行社企业。

  2015年,全旗旅游业直接收入力争达到4. 7亿元,年均增长50%;接待游客达到156万人次,年均增长30%;旅游从业人员达7500人,年均增长50%;力争达到4A级以上景区3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5家、三星级以上的高星级宾馆8家。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创意园建设,培育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集团,繁荣文化市场。大力开拓会展业市场,着力培育会展主体,促进会展业发展。结合休闲、旅游消费特点,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会议论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拓展会展业市场,形成商务会展、购物、旅游、休闲等消费的叠加效应,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和商业等消费。

  四、搞好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围绕社区医疗、环境卫生、文体活动、人口管理、物业管理等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积极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创办各种经济主体,发展家政、维修、护理、配送、保安、环卫等各项服务,加快社区服务示范小区建设,辐射带动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城镇住宅楼要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到2015年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五、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业

  发展行业协会,创办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协会作用。发展工程咨询、房产中介、审计、会计、仲裁、法律、评估、科技、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符合市场经济的中介服务体系。

  六、拓展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快金融产品开发,探索新型金融业务,开辟民间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抓好辖区企业和农村牧区信贷业务,主动寻求好客户好项目,发掘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有前景的中小型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旗域工业快速壮大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加大对“三农三牧”信贷投入,增强特色农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特殊作用,在巩固发展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开展新型险种,拓宽保险保障覆盖面,力求在健康保险业务、投资类业务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布局,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能力,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完善城镇体系

     城镇空间布局要立足现状,服从全旗经济建设布局,形成以乌拉山镇为核心,区域中心镇(白彦花镇、沿黄工业园区和大佘太、固察线区域)为重点,以其他苏木镇(先锋镇、明安镇、小佘太镇、西小召镇、新安镇、阿力奔苏木)为基础的布局合理、有序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将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沿黄工业园区和后山大佘太、固察线区域等建设成为蒙西地区重要的功能性城镇,其中乌拉山镇成为巴彦淖尔市东部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白彦花镇成为钢铁、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的生活配套区,其他苏木镇所在地发展成为特色城镇,逐步形成功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把小城镇建设同工业园区发展、生态治理、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人口和产业相对集中,增强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加强城镇供水、排污、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教、文体、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沿黄工业园区的基础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品位,扩大城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要素向城镇聚集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建成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和排水受益率分别达到100%8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5平方米。

  三、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和资源汇聚优势,东靠南融,实施“一园三区一卫星城镇”(建设一个沿黄工业园,构筑两个产业聚集区和一个配套区,打造一个“呼包鄂”卫星城镇)战略,积极融入呼包鄂经济圈,通过发展钢铁、化工、物流、电力、清洁造纸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提升城镇经济总量,更好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主要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旗域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的经济合力。强化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城市实现产业对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能力,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全面提高城镇经济的聚集效应,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动力。落实城镇投资、财税、产业、招商引资、土地批租、人才流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努力使城镇经济在全旗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完善有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大力消除二元体制性、结构性障碍。构筑绿色通道,加快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强化农牧民就业培训,允许和鼓励农牧区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置换到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上,搞好产业安置与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引导农牧民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进城农牧民“留得住”。按城乡一体化要求改革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待遇,降低农牧民进城后的生活成本,解除其后顾之忧。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继续加强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加强以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饲料草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除涝、抗旱减灾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坚持节水与污水资源化相结合,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创新水权置换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将我旗建设成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引黄灌区、山旱牧区节水改造工程灌溉面积分别达到为56万亩和24万亩。

  二、加强交通网络设施建设

  公路交通以完善网络、优化布局为重点,与全旗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与其它运输方式和国市干线公路相衔接,打通断头路,接通联网路,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区域大交通格局。重点完成固察公路上划省道、改建县道50公里及新建大佘太至甲胜盘、土城子至东土城、二文至柳匠、西局子至四科河头等公路工程。提高出口路、资源开发路、旅游路的技术等级,对危桥涵进行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公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县际公路达到二级油路,乡际公路达到三级油路,“村村通”工程达到三级砂石路标准,全旗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建成客运站点1处,主要线路设立养护站,加强路政管理,配备养护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我旗的交通状况。到2015年底,修建油路350公里以上。

  三、改善供电网络结构

  根据发展要求,建设以500KV变电站为主电源点、220KV电网为支撑、110KV电网为骨干网架、35KV为辅助网架的地区电网,实现每个乡镇苏木至少有一座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重要和枢纽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并满足N1的供电要求,县城和重要乡镇10KV电网实现环网供电。运用高科技设备及技术手段提高供用电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确保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通过优化电网结构,10KV线损降至9%以下,低压线损率降至11%以下,电压合络率达到94%以上。供电半径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供电可靠率达到99.4%以上,满足城乡电力需求,拓宽电力市场,拉动城乡经济发展。

  完善和规范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电费自动查询远程抄表自动化管理等。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杜绝农网事故和重大生产事故发生,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到2015年力争把我旗电网建设成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的电网。

  四、加快信息化进程

  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快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合一。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建设。完善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深入推动“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七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旗生态全面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全面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实施好、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强山旱区和灌区生态环境的治理,逐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以“引”为主,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引黄入湖,置换水体,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使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降低。全面实施对黄河沿线湿地和乌梁素海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监管,使我旗湿地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特征得到有效的恢复。“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面积120万亩,退耕还林36万亩。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用水水质公告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继续推进黄河水污染防治,理清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加强乌梁素海湖泊水的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湖泊水体继续恶化的趋势并使之有所好转。强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执行废气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计划,化工、火电等重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工业园区企业逐步实现集中供热供汽,推广使用低硫燃煤。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从防治污染向综合利用转变,加强重点行业、企业金属、尾矿库等污染防治,推进污染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垃圾分类管理,大力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不低于75%。

  加强农村牧区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越。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

  2015年,全旗主要污染物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莫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节约利用能源,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积极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约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节约利用水资源,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的基础调查和勘测,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全面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矿业权整合力度,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向具有实力、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和环境措施到位的优势企业集中,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承载力。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继发展。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旗和人才强旗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科教兴旗和人才强旗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发展,开发人力资源,推动我旗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一、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农牧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加强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推广农业新品种、新的耕作技术,推广胚胎移植、冷配等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改造传统农牧业。“十二五”期末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60%,重点先进成熟适用农牧业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平均覆盖率达到8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要切实加强对苏木乡镇科技服务站所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到2015年每个村(牧)民小组要建成一个科技服务室,完善全旗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有偿服务,以入股经营或超产分成等形式,使科技快速融入生产,提高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及工业生产的贡献率。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普及教育。2011年全部免除用蒙语授课的高中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加快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旗镇两级政府努力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保证农牧区办学经费有提高,教师待遇有提高,“两基”水平有提高。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将现有的44所撤并为27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安居工程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全旗中小学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力争将全旗的直属学校、苏木镇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花园式学校。加大学校配套设施投入,每年学校投入不少于15%的公用经费用于实验仪器及体育器材,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学校库室配备标准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培养,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村牧区教师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教育,积极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三、突出抓好人才工作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做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工作。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等紧缺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提升我旗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抓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使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打破各种限制,促进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牧区和艰苦地区创业。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

  第九章 加强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区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努力增加城乡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注重发展中小型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积极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到2015年累计安排城镇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15万人。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牧民收入。深入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经营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7%左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达到20%左右。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推进国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职工工资增长要超过企业利润增长幅度。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扩大居民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培训和养老服务等消费热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以下和34%以下,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4%13%以上。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牧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农村牧区售后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保护农村牧区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落实好转移接续和缴费基数调整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层次,落实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管理政策。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报销金额。不断提高“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补助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老红军补助、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三民”定补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逐渐提高原国有、集体、二轻转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生活补贴和在读大学生救助标准。

  不断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机制,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租房受益面,对最低收入困难家庭做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实施残疾人和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每年不低于100户。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机制,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5%以上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制,加强敬老院和康复中心建设,完善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新建1所综合福利中心,解决社会化养老、农村五保供养、城镇“三无供养”、孤儿供养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精神病人康复等问题。解决300名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扶持200名贫困残疾人就业。

  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服务设施条件,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妇幼保健和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旗、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医疗水平,新增医疗卫生资源要重点向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倾斜。抓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民办和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发展。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和质量监管。

  五、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强化文艺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发挥乌兰牧骑资源和优势,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到2015年,全旗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市前列,建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育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体育市场体系。文化体育消费在城乡居民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体育消费支出位居全市前列。集中力量在全旗新建、改扩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旗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

  六、加强社会管理

  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建立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联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城乡社区自治,完善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机制。重点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乡镇(苏木)和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三百平方米以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35%的嘎查村。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培育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社会组织,鼓励参与社会管理,逐步构建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疏解机制。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信访维稳长效机制,夯实维稳基础。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加强对各类矛盾、问题和隐患的分析研究,综合研判社情舆情,正确分析把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七、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改善我旗的发展环境。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更好地为妇女儿童提供发展空间和环境保障。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加强社会民主监督,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援助制度,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八、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建立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危机预防、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包括地面监测网、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网、山洪凌汛监测网、风能太阳能监测网建设,建立防灾减灾预警中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建筑安装和化工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群体事件。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力争进入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旗行列。

  第十章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以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围绕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加大政府行政体制、财政投资体制、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等方位的改革力度,以改革创思路,以开放促发展,努力营造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氛围,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

  一、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学合理调整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水资源费的价格或收费标准,加快实施电力输配分开和上网竞价,推进居民用电价格改革。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适度增加建设用地指标。适当降低工业用地成本。规范资源矿业权及产权交易,实现区内外企业共同平等开发矿产资源。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投入的比重。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加强农村牧区金融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牧区金融机构。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建立规范化的行政审批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减低行政成本。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健全公务员激励、约束、进入、退出机制。

  深化所有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推进公用事业企业改革,保障国有资本在公用事业领域主导地位。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

  二、扩大开放,提高区域协作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主动参与呼包鄂经济圈的产业协作与分工。加强与发达地区开展多方面、多形式协作,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承接好产业转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通过在蒙境内兴办资源开发加工型企业,加快建设面向蒙市场的资源深加工体系,加强对蒙煤炭和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要加强与包钢集团的合作,充分利用包钢技术和人才优势,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通过共建工业园区、生活园区,实现互惠双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旗。着力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对结构调整拉动力强的合资合作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在重化工、电力产业、特色农畜产品、水泥建材业、造纸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物流、旅游业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乌拉特前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旗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政府要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加大领导和组织力度,认真贯彻实施。

  一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政府各部门要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起高效的规划实施、监测、监督体系。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衔接协调、运行高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目标管理。要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规划》,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二是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制定和实施专项规划时,以《规划》为统领,确保专项规划与《规划》相衔接,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

  三是做好部门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认真做好部门规划,确定的目标应与《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相匹配。

  四是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对《规划》的具体落实,要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充分利用实施年度计划的方法和手段,对《规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作出明确安排,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五是做好重点项目规划。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及编制规划工作,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加强项目储备,组织立项,落实建设资金,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增强全旗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六是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反馈《规划》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增强对规划实施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提高应变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情况,按照一定程序对《规划》适时做出调整,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