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乌拉特前旗历史文化景观

bet87365最快检测中心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08月04日 编辑: 来源:

1、小佘太秦长城:位于小佘太镇政府所在地东10公里处,修筑在阴山山脉马鬃山山峰北中腰处。自治区内的秦长城遗址有13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其东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西至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全长240km。其中小佘太秦长城保护最完好的一段长达2000余米,整段长城就地取材,全部采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砌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条状、长方体石块、间杂少量自然石块,采用层层交错叠压的方法垒砌而成,内外壁面整齐规则,长城横断面为梯形状四边形。基宽46米左右,顶宽13米,高56米。在山脊或山沟转角处常有外贴壁,显得格外险峻。在长城南侧,较为平缓的山脊上,大约每隔5001000米,有土筑眺望台,底边有4×7米、高0.53米,每隔5km左右在较高的山顶上有烽火台,底边呈正方形,边长为10×10米,高23米,各烽火台相互呼应,目前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2、阴山岩画:位于小佘太秦长城北侧600800m处。目前已发现4处共计70余幅青铜器时代的阴山岩画。岩画中刻有牧羊人、狩猎人、北山羊、猎犬、马、驴等图像,这些古老的岩画刻绘在石英脉岩石上,当地牧民称为“红墙”,它与黑色的石长城并行由东向西延伸,宛如两条黑、红色的巨龙,在阴山上缓缓舞动,增添了小佘太秦长城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3、光禄塞古城遗址:位于旗境朝阳镇小召门梁。光禄城是汉武帝于太初三年(公元102年)派遣光禄勋徐自为在五原塞上建筑而成。光禄勋是汉代官名,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官、负责守卫宫殿门户,此城就是取其徐自为的官街而得名。现有土筑城墙残垣。据传说王昭君出塞时曾途经此地,居住二年,生一子。后人将这一古城称为光禄塞。周围环境优美,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为一体,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4、北魏沃野镇龙兴之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沃野镇古城在军(指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时从西数第一镇也。”就是说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处有一城沃野镇。它正好是在原苏独仑乡根子场附近,那么根子场古城必是后魏时的沃野镇。这座古城距原苏独仑乡政府东20里,乌梁素海北岸。

苏独仑根子场古城,北微高,城内较为平坦,因北面受漠楞河(古称金河、直通蒙古)洪水冲击,城内覆盖层较厚,城墙断壁残垣清晰可见。古城座北朝南,是座呈 T 字形三连城,城东西长1150米,南北宽1000米,城分三部分构成,东西相似,中间向南突出,为瓮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城四角有角楼痕迹,中间为门,门西北有高台残存遗址。

城内暴露物有内壁布纹筒瓦,青瓦瓦当等片残,大量陶片、饰纹有弦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绳纹等,另有少量白、灰、青花瓷残片。

北魏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南北朝时代。公元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局面,它的创始人是鲜卑族拓跋圭,史称魏道武帝。拓拔圭的孙子拓跋焘(音道),史称太武帝。公元449年,大败北方的柔然,为了防止柔然南下,在北方(内蒙古西北地区)设置六镇,六镇的排列是从西到东,第一镇沃野镇,然后是怀素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沃野镇城有三次变迁。第一次,沃野镇是汉代建置的沃野县(今磴口县境内)属朔方郡管辖。第二次建沃野,是因原沃野镇被河水冲坏,迁至朔方郡所在地(今三湖河一带的黄河南岸,归伊盟地界。)第三次,北魏沃野县迁于今根子场古城即北魏沃野镇。此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5、隋朝丰安镇古城遗址:位于原西山咀乡盐海子村南,面积在4000平方米左右,地表有土建筑台基残迹。城内有燃烧草木灰烬痕迹,遗物有绳纹长方形青砖、筒瓦等。地表文化层较复杂,散布大量陶片,有泥质灰陶片,夹沙灰陶片、灰褐陶片,纹饰有弦纹、段绳纹,附加堆纹等。另外发现灰白瓷残片,青瓷片。可辩器形有碗、盘、壶、杯等,器皿上有印字和青花纹,采集有玉、环、烟咀、铜耳勺、铜片、纽扣、铜饰、贝饰及五铢钱等,但四面不见城垣。

据《隋书地理志》载:“五原郡开皇五年置丰州,”又云:“隋文帝开皇六年,于州盐海村古城与西小召东土城的古丰州城相距正好四十里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合,所以断定:盐海子古城,即隋朝的丰安镇。

6、隋朝陈二壕古城遗址:位于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陈二壕村东二里处,是当时隋朝建置的大同城。据史书记载:“开皇六年,于丰州(西小召东土城古城)东南40里置丰安镇(西山咀盐海子古城),大业初废总管府,于山北置大同城。”山北,即乌拉山北这里正好是陈二壕城古城,即隋朝建置的大同城。此城呈方形,城墙夯土筑成,残垣清晰可见,城南墙正中设门,四角有方形台基,为角楼设施,城内稍呈盆地状,城西北角、东北角高出1.5米,城周1000米左右,城内地表暴露遗物有筒瓦、板瓦、素面青砖,有大量散乱陶片,陶片饰纹有压印纹,堆贴条状波浪纹、弦纹、回线纹等。有少量灰白瓷器残片等。城内已被耕地所破坏。

《辞海》云:“大同城,隋为防御突厥所筑,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唐天德军约2公里)。开皇19年(公元599年),突厥利可汗奏言,都兰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诏发六总管,分道出塞迎击即此。

7、朝阳镇缸房梁古城遗址:位于朝阳镇政府所在地毛家圪堵南五里,包白铁路六孔桥西南侧,铁路由城东穿过。城东即是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城南为乌拉山北麓丘陵地带。从昆都仑河出北口,有一条大道可直达后套,人们都称它为套路壕。现存城墙东西450米,南北300米。

从西墙横断面,明显高出夯土层。南端夯土层高度为1.5米至2.5米,距地表1.2米夯层中夹陶片、残瓦片。北端及中部近河床处,残垣断面夯土层高1.2米至2.0米,距表层70公分处,在夯层内夹杂大量陶片、瓦片。陶片厚度为1020公分,部分断层有灰烬文化层11.5米。从此城暴露和采集的遗物看,有汉代遗物,也有唐时期的遗物,文化层较复杂,而且是具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城。

8、唐天德军城:位于乌梁素海海底。建于公元753年至755年,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由安思顺,郭子仪所筑。它是唐王朝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

历次任职官员有:颜真卿(大书法家)、张长逊、郭子仪、安思训、李吉甫、张说、张齐邱、李景略、李进诚等,他们都是唐王朝不同时期的重要大臣,名将,直接由皇帝派往这里戍边。

唐代废弃了历代以建筑长城,城障列亭的防御办法,改用设置军事重镇和城与城联防的办法来保卫边疆,这是唐代特有的军事战略部署。

9、杨六郎拴马桩:位于大佘太镇北4km拴马桩沟内。拴马桩形为石柱,柱高20余丈,雄宏壮观,如鬼斧神工之造,矗立于山顶,山下的“佘太泉”清澈甘甜。

相传大佘太镇的栓马桩,是北宋年间,北国进犯宋国,边关告急,朝中无良将可派。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擦干眼泪佘老太君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将直向边关赶来,他们一路急行。一天,走到现今的大佘太镇,人困马乏,准备在此小憩,杨排风将自己的烧火棍用力插入土中,拴老太君的战马,说来也怪,这棍烧火棍经过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竟变成了一个坚固的石桩,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拴马桩。也许是老太君英灵的庇护,再加上佘太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和党的领导,如今的大佘太已变成了米粮川,成了西部区的产粮大镇。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科普文明镇”和“全国农科教综合示范百乡干部村科技示范镇。”

10、秦汉时九原郡、五原郡古城遗址:位于我旗境内黑柳子镇,三顶帐房城壕村,战国时期赵国称九原县,秦统一六国后,此城仍叫九原县,不久将九原县改置为九原郡,它同时也是九原郡所在地。汉武帝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又将秦九原郡分为五原郡,朔方郡。五原郡所在地仍在秦九原郡所在地即三顶帐房城壕村古城,这座古城已被农耕。古城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近1000米,西墙和南墙西段部分残高34米,其他部分残高12米,呈土垄状。城东北角有较大型历土台地,似为角楼遗址和角楼附近建筑物遗址。城中部偏南也有一处较大的建筑台基。曾出土有典型的汉代瓦当和“长未央”铭文砖,以及环状石器和典型的战国大铁鼎等。

11、西汉广牧县古城遗址:位于旗境西小召镇东土城火车站南3公里处。古城遗址因靠黄河较近,城南墙被黄河水冲涮破坏,城北墙残垣清晰可见,基宽七米,顶二米,高二米,夯土筑城,城东南、西南有角楼基础,城内暴露大量灰陶片、残瓦、筒瓦、粗绳纹砖;有泥质灰陶片、灰褐色陶片,有弦纹、绳纹、压印纹等。

根据许多史料记载,认定西小召东土城古城遗址,就是赵国西安阳古城古城,隋唐丰州城。

这座古城自西汉叫广牧县,到隋唐叫丰洲城,一直是杭锦旗出产的盐、碱、甘草的转卖地,故有甘草城之称。隋朝隋文帝开皇五年在汉广牧县所在地置丰洲城,唐以后将丰州迁于今呼和浩特东。现在称呼和浩特一带为丰州滩,它的起源就在这里。

12、乌拉山前赵长城:在乌拉山白彦花镇,乌拉山南麓,可见到断断续续、时隐时现的一条带状石垣,这便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27(299)修筑的长城遗址。

该长城东起河北蔚县,西经山西雁北转入内蒙古,傍阴山山脉的东段大青山南,经包头市进入乌拉特前旗公庙子乡西北乌兰宝力格向西延伸,再向西不太明显。此长城为夯土建筑,基宽3-5米,高一般为2-3米,夯层厚10厘米左右,保存不很完整,多在山口处形成残断。附近散布有陶片,各山口处均有城障或遗址及墓群等。

13、乌拉山南麓汉代古县城建置与军事遗址:汉五原郡领县十六,39322户,人口231328人。其中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建置县城有九原、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河目等六县。除九原、五原、西安阳、河目外,另有宜梁、成宜、建置在乌拉山南麓、黄河北岸边。

成宜县:位居原公庙乡与原先锋乡之间,汉代在该县城设盐官。盐在汉代是国家专卖品,故设盐官,曾仰丰《中国盐史》云:“当时成宜设盐官,所销之盐,殆以现今套内古盐最多,则成宜置盐官系转运机关。”

宜梁县:位居黑柳子乡苏木图西南、黄河北岸。《水经注》云:“河水东经阳山(狼山)南、又东经阴山西,又东经西安阳县故城南(蓿亥乡张连喜店古城)又东经成宜县故成南,又东经宜梁县故城南,又东枝津出焉。”这段文中,提到西安阳、成宜、宜梁都是汉代临近黄河北岸设置的县城,成宜和宜梁的位置建在以上两个地区内,专家认为符合《水经注》记载。

另外在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麓的山脚下,从原公庙乡以东至包头哈德门沟之间西汉时曾设置三处军事驻地。

田辟:西部都尉治所,约在一0五地质队附近。

原亭:中部都尉治所,约在今巴彦花镇附近。

付阳:东部都尉治所,约在今哈业胡同附近。

以上三个军事驻地,是五原郡太守下设的专管军事的长官所在地。

14、赵国西安阳古城遗址:位于旗境原蓿亥乡张连喜店村东,该古城建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归赵国九原县管辖,它是赵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古城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有西安阳故城,在九原城西。”又云:“河水自西安阳,东经田辟城南。”这里的西安阳,即张连喜店古城。古城遗址从地表看,北墙和东墙有部分残垣高出地面,为夯土建成。再往南跨过铁道南,东南与南墙残垣痕迹较为清楚,西墙不见了,这座城被铁道裁为两段,基本呈方形,东西大约有三百米,城内遗物有大量残砖、残陶片、筒瓦、板瓦、卷云纹瓦当。器形有陶罐、盆、盘等,纹饰有绳纹、弦纹、波曲纹等,根据地面遗物看,大部分具有战国、秦汉时期的特点。考古专家认为是赵国西安阳古城,此城到西汉初年改置为西安阳县。

15、堡子湾村古城遗址:距原黑柳子镇政府南偏西4 公里,距三顶帐房城壕古城正东2.5公里。古城址在村西南端,城墙残垣西南保护较好,墙高12米,城墙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0米,城西北略见残迹。城西南角现为自然小湖。

城内暴露遗物有大量散乱陶片、青砖、琉璃瓦筒、圆形石刻柱础等。陶片饰纹有细绳纹、弦纹、点纹,堆加纹等。该遗址及古墓应属汉代。

附件下载 :
[关闭]